4、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:(描述现象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)
(1)碳的燃烧:
在空气中发红光,放热,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。
在氧气中剧烈燃烧,发白光,放热,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。
(2)硫的燃烧:
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,放热,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。
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,放热,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。
(3)铁丝燃烧:
在中不燃烧;在氧气中剧烈燃烧,火星四射,生成黑色固体,并放热。
(4)磷的燃烧:
在空气中剧烈燃烧,产生大量白烟,并放热。
(5)镁带燃烧:
在空气中不燃烧;在氧气中剧烈燃烧,火星四射,生成黑色固体,并放热。
(6)氢气燃烧:
产生淡蓝色火焰,并放出大量的热,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,烧杯内壁有水珠(或水雾)产生。
(7)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:
浸没在溶液中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,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。
(8)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:产生大量气泡,固体消失。
5、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
(1)发生装置: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。
(2)收集装置:由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。
收集方法: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(如氧气)
收集方法: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(如氢气)
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用排水法。(如氧气、氢气)
6、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、原子、离子。
①由离子构成的物质:氯化钠(NaCl,CuSO4)等。描述:NaCl由Na+和Cl-构成。
CuSO4由Cu2+和SO42-构成。
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:水(H2O)、二氧化碳(CO2)、过氧化氢(H2O2)、氮气(N2)、氧气(O2)、五氧化二磷(P2O5)、
二氧化硫(SO2)、氯气(Cl2)等。例如氮气由氮分子构成。
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:稀有气体(He等)、固态非金属如碳(C)、硫(S)、磷(P)、金属(如钠、镁、铝、铁)等。
7、化学中的宏观与微观
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
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
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
8、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区别与联系:数值相等,位置不同
例如
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+2价,镁离子Mg2+,
氧化亚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+2价
亚铁离子Fe2+
9、需要记住的化学用语:
2个碳酸根离子:2CO32-
3个铝离子:3Al3+ 7个氢原子:7H
2个铁离子:2Fe3+
硫酸根离子:SO42-
5个铵根离子:5NH4+
2个氮分子:2N2
氧化铁:Fe2O3
碳酸钠:Na2CO3
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:Al2O3
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:Al2O3
地壳中前两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:SiO2
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:H2O
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:H2
2O2-中“2”的含义:右上角的2表示: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;前面的数字2表示两个氧离子。
10、物质的分类:
混合物:稀有气体、自来水、矿泉水
纯净物:
单质:金属单质—Mg、Hg(水银)
非金属单质—C、N2
稀有气体单质—He、Ne、Ar
化合物
氧化物:CO2、MgO、H2O2、P2O5、H2O(蒸馏水)
其他
11、水的电解实验
(1)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,目的是增强导电性。
(2)实验现象:电极上有气泡产生。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,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,体积比约为1:2
(质量比为:8:1)
(3)结论: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。
12、硬水和软水
(1)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,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,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
(2)硬水软化方法:生活中——煮沸;实验室——蒸馏;
(3)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,防止出现暴沸。(“暴沸”如何书写)
13、过滤装置的玻璃仪器:烧杯、漏斗、玻璃棒
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。
滤液浑浊的原因:1、滤纸破损2、液面高于滤纸边缘3、烧杯不干净
14、常用净水方法有沉淀、过滤、吸附、蒸馏,它们都是物理变化,杀菌消毒是化学变化。
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,蒸馏是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操作。
明矾的作用:吸附悬浮杂质,使之沉降。
15、地壳中含量排名前5的元素依次是:氧、硅、铝、铁、钙。
16、水的作用:
硫燃烧中水的作用:吸收二氧化硫,防止污染空气。
铁丝燃烧中水的作用: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,炸裂瓶底(可以换成细沙)
红磷燃烧中水的作用:吸收白烟并降温。
17、证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的操作方法:
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,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,则证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,同
时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。
证明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操作方法: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,若石灰水变浑浊,则证明蜡烛燃烧后有
CO2生成。同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
18、科学家及其成就:
(1)中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(2)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拉瓦锡。
(3)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,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。
19、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
(1)元素的化合价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。
(2)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。
(3)元素的分类(即金属、非金属、稀有气体)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。即:元素的化合价、元素的化学性质和
元素的分类都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
(4)元素的种类由该原子的质子数决定。
(5)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质子数不同。
(6)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。(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)